大家好,又到了七月就職厭世潮的月份了。
白色天空也邁入了十年光景,每年七月,按慣例會出現一批剛就職不適應的學妹,以及去年這時就職剛滿一年的小學姐來信,多半是職場適應不良,抱怨單位學姐及其它所有人,問我怎麼辦?
如果妳是剛就職,請待滿半年
半年,是一個新人從不知道東西放那裡到可以獨立判斷七八成臨床狀況的時間,這就跟小孩要長大就是得經過口腔期、性蕾期一樣,這是成長的階段,就算天資再聰穎、學校成績再好,臨床上的突發狀況,沒有真槍實彈,永遠只是紙上談兵,說已經掌握,是假的。
這時的學弟妹往往覺得自己在痛苦的深淵,做什麼都錯、怎麼做都被罵,覺得學姐機車、病人機歪、醫生傲嬌。
我二技工讀只是新進學妹時,也常常想著怎麼樣捏小人比較靈驗的事,三天兩頭學姐向阿長告狀、下不了班、ON 不上 IV、吃不了飯,瘦到內衣鬆垮垮,還有一再復發的UTI。
那時的心願,只有蓋學姐布袋。
慢慢的,時間到了六個月,我開始變胖了覺得褲子有點緊,我才突然發現:「我每天都有吃午餐了!」
當然,這種過勞不正常的工作環境不是正確的,我絕對支持身體比工作更重要,只是那個時候的那個氣氛的那個環境,是一個新人的成長必經之路,請先不用跟我爭辯我奴性很強的事,那就跟問梅長蘇為什麼不去做CT一樣沒有道理。
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六個月讓我從每天六點上班十點下班,到可以準時上班準時下班,白班照顧14-18個胸腔內科插管跟插秧一樣平常的病人,中午吃飯還可以幫所有同事訂便當,或是大夜連抽14管血再加五個IC,還能去幫同事抽血,可以做到從學姐拍桌子罵我髒話到醫師同事告訴我,今天跟我一起上班覺得氣氛很好。
這些成長都需要時間,比的是誰能承受這些壓力。
半年,可以讓妳在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工作後做出決定,那時再來說自己適不適合護理,也不遲。
如果妳已經待滿一年,請與自己對話
待了一年,表示在工作上至少常規知道,也有某種程度的能力可以獨當一面,差不多可以感覺一下自己到底要在這份工作做多久,有幾個評斷的方式
1.抬頭看你的學姐及主管,他們是不是你想成為的未來?
N0會覺得N2好快好俐落、N3好嚴肅標準、N4好有威嚴,但待了一年之後,慢慢看得出來有些學姐只是剛好時間到,醫院要評鑑所以被拉上去湊人數,我想請你看的是,十年後的你,想不想當基層護理人員(N1-N4)、想不想當護理長、想不想當督導、副主任、主任,這些在護理部門的職位你有沒有興趣?
或是想離開護理部到醫事當NP、醫技當檢查室人員?
如果都沒有,妳得考慮離開醫院的事。
離開醫院的選擇也可以很簡單,拿護理師執照去小診所繼續當護理人員,但常常聽到同事並不甘心自己從月均薪七萬變成兩萬八,所以繼續在大醫院浮沉著,喊著想離職,但還是每天準時來上班,每五年領一次金牌,最後在資深員工榮退會場被表揚。
滿一年了,可以為未來打算了。
2.你的身價,差不多是你最常聊天的十個人的平均。
薪水絕對是挑選工作的考量,可以直接看得出來老闆對你的器重與否,以及是你的身價的衡量,在一般人身上,我更相信「物以類聚」。
不如把你最常聊天的十個人年薪加總,平均起來看看,你的薪水也差不多是這個均值的上下。
這並不是瞧不起低薪,但是又有誰不想高薪?
我現在說的是一個人的思考與脈絡,眼界高、視野廣的人,自然有能力爬到更高的位置,領更高的薪水,而這樣的人想要聊天,也不會喜歡跟不知所云的人說話,而是會跟能夠一起看得更遠的朋友,激發更多的可能。
意思是說,如果你常聚在一起的朋友都是領兩萬八,那他的身份頂多是服務生、基層人員,做不了決策、看不了遠方,所以這個薪水誰來領都可以,這個做不好,換下一個就是,跟免洗筷一樣。
如果是領五萬,那大概是個小主管的身份,或是年資至少有五年以上,有一點點的小經驗,也比較懂得事情運作,或是積極的業務,又或是我們這種賣肝的職業。
如果薪水是二十萬以上,那至少是個學有專精的專業人員,老闆願意多花錢留住他,或是一兩間小店規模的自營商,這些人比較不會被情緒絆住,想得是如何處理事情,如何前進。
當然,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基礎,很難一言以蔽之,只能做個簡單分類而已,用意在提醒各位學弟妹,如果你有心要過更好的生活、看更廣的世界,請把努力自己放在更多聰明人的環境裡,去聽、去學、去看那些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幫助你離開小小的池子,有機會到大海。
當然,這個前題是,你自己具不具備讓這些聰明人把你當聊天對象的深度及廣度。
3.你的基本技能與第二專長準備好了嗎?
我們很幸運,有一個薪水不錯、地位不錯也不用曬太陽的專業工作,很值得深耕也很值得帶出去跟其它專業結合,無論各位最後離開也好,留下也好,我真心希望各位迷惘的學弟妹,做了決定,請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