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台灣醫護很難爭取權利,除非去掉加在身上的「神格化」標籤,唯有拿掉這頂高帽子,醫護人員才有機會爭取應該爭取的權利,過著一般人應該有的生活。
醫護要有名,必需窮困、犧牲、奉獻、工作到死
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留名的醫護人員,都是那些人好了:
史懷哲,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非洲之父
出生在牧師家的少爺,跟人家打架打贏了,被說是因為有吃肉湯,才發現原來世上有窮人,之後放棄了優渥的生活,到非洲行醫。
馬偕博士,「寧願燒盡,不願朽壞」
是一位無私奉獻的傳教士和醫療者,創立了「偕醫館」,教授天文、地理、醫學、等橫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為了知識普及,創立牛津學堂、牛津女子學堂,骨灰至今都還在台灣。
佛羅倫斯·南丁格爾:提燈女神
英國富家千金,在1854年,英格蘭和俄羅斯交戰時開始護士工作,一天工作時間長達20小時。
這些可能太遠,來講點近代台灣的:
陳靜秋,SARS 殉職護理長
臺北市立和平醫院急診室護理長,SARS期間殉職。
侯武忠,醫療奉獻獎得主
白沙鄉衛生所主任,彭醫師,因擔心島民健康,自費買船穿梭各離島行醫,風雨無阻,20年如一日,2017年胰臟癌過逝。
這些人真的都非常偉大,為我們的現代醫療奠定了基礎,改善了人類的生活與品質,值得我們追思,但你記得其它哪些一樣有名、一樣偉大,但還沒有死掉的醫護人員?或者那些醫療界名人,不以過勞、無私奉獻、超長工時等為榮的?若我無知,請幫我更新一下。
有時想想真奇怪,其它工作都是以工時少、福利好被當做「幸福企業」,人人讚許,但醫療業,好像若不是連大便都沒時間、24小時都要oncall、跪著幫病人拍背、打點滴上班、不收掛號費等苦情形象,就不被社會認可?
不信你看,孝子開車撞名醫,誰在乎被撞車損失慘重的名醫?他好好的把車停路邊不是嗎?
只是,當了醫護人員,都必需要「沒有自己」嗎?
再來看看台灣厚生基金會的醫療奉獻獎的引言吧!
「在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社會中仍有許多懷抱理想的人,不求聞達於世,而在各基層角落裡默默地服務奉獻。為肯定並獎勵獻身醫療界、不辭勞苦的醫事人員、護理人員及衛生行政人員,表揚其濟世救人的崇高精神與胸懷,特舉辦此一選拔活動,期能拋磚引玉,喚起杏林的善意與良知,勉勵悲天憫人的人性關懷。我們衷心期盼此獎項的頒發,能為現今混沌不清的社會注入一股清流,煥發更多愛生的喜悅。」
是,「愛生」很重要,那愛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家人呢?這部份在那裡?(左翻右翻)
護理是一份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
我是馬偕畢業的,在校期間一直接受基督大愛的觀念,馬偕博士對原住民的照顧,每次讀來都內心激盪。後來,念了長庚,長庚雖非宗教信仰,但也是灌輸我們「做中學,學中做」的重要性。換句話說,這兩間學校雖然切入點不同,一個是把同胞放心中,要當世界的光;另一個則是一天24小時,眼睛能張開就應該要工作,必需止於至善。
兩者殊途同歸、有志一同的認為護理師該無家人、無朋友、無休閒、無自我,再合理不過了。
於是乎
- 不正常輪班沒關係,病人24小時都可能出現;
- 兩床變八床沒關係,病人狀況不好需要我們;
- 下不了班沒關係,病人病情本來就不穩定;
- 生日過年節慶又如何,改天再回家;
- 吃不了飯沒關係,病人安全更重要;
- 無法尿尿憋一下沒關係,病人生命擺首位;
- 飯都是冷的沒關係,只是澱粉脂肪蛋白質;
- 身體不適算什麼,能站能呼就可以上班;
- 單位缺人超時工作沒關係,共體時艱。
自己怎樣都沒關係,病人第一啊!
護理師也需要吃飯、大便,一樣會生病
我記得有一次,在加護病房非會客時間,門鈴突然響了,我出去一看,是一位家屬慫恿整個家屬休息室的家屬,圍在加護病房門口,原因是她不爽她的家人被從隔離病房移出,把單間病房讓給真正需要隔離的病人,所以向其它家屬造謠,說我們單位有肺結核傳染病病人,所有病人都會死光光。
心急如焚的家屬包圍了我們加護病房,我因為人衰的關係去應了門,當我向他們解釋「如果有開放性的肺結核病人在開放空間裡,我們護理師會第一個被傳染。」我印象非常深刻,有個家屬立刻的回說,「你們身體比較健康。」那一刻,我有些難受,因為我們跟家屬的關係都非常好,平常的「感恩」、「感謝」、「你們辛苦了」從沒少過,但面對一個不明就理的謠言時,護理人員的死活,真的不在他們考慮內。
最有趣的是,每每問到醫界勞動環境差,民眾都覺得醫院壓榨員工,很少有民眾發現自己本身,就是在護理人員明明已經下班後、吃飯時,一直追問著問題,不讓我們下班、不讓我們好好吃飯的人。
對他們來說,護理人員上班就是該全心全意照顧病人,「怎麼還有空吃飯?我爸都快死了!」(拍照上傳)。
停止再說自己多偉大,即使是挖大便,也只是份內事
讓志向偉大的人,偉大,讓我這種平凡人,平凡。
我喜歡護理,這是一份有意義的工作,有著沒有其它工作可以取代的成就感,但它真的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毫無疑問可以爭取自己該爭取的權利、可以受到法律保護、可以只視之為生命的一部份,只是一部份,不是全部。
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從醫療「去神格化」開始,停止把那些家屬不敢做的「挖大便」、「洗澡」、「倒尿」等生理照護,視作「偉大」,重新教育民眾,這些只是護理師該做的事,是工作內容,相對的,不是工作內容,我們也不做。
我們並不「偉大」,這份工作跟所有人的工作一樣,是辛苦的、需要被關心的、應該享有該有的福利、應該獲得相對的重視,我們一樣生病了會想躺在家、一樣會UTI、一樣有睡眠障礙、一樣off上課很想死、一樣會經痛、一樣有家人、一樣需要被愛,不應該只是一句「好偉大」,就看著我們過勞死,扣上「沒醫德」的大帽子。
護理是一份工作,只因為跟人的疾病、生命、健康有關,好像什麼都該把自己掏空,成就他人。我們的護理教育,從沒有教我們「自己」,我不才,沒有成為偉人的打算,只想平凡、簡單,跟我愛的人、做一份我喜歡的工作,體驗這一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