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經在臨床工作了幾年,差不多穩定,存款也有一些,請半年一年的,去住一住國內一個晚上萬元起跳的飯店,或是去泰國住七千以上的,就是大便完,還有微笑服務生拿溫毛巾給你擦手的那種。
別誤會是什麼犒賞自己工作辛苦,住高級飯店的目的,是要讓自己知道,什麼是「剛剛好」的品質。
人過了三十後,不知道為什麼臉皮厚度會隨年齡增加,若是又經過生子,常常不自覺會出現三姑六婆感,理所當然看到未婚催婚、看到未生催生,在臨床上最常見的,就是以「省錢」為名,拿個廢紙箱當垃圾桶、做出拉到變型的海報(還毫無版權概念)、簡報字體顏色隨心隨欲,覺得自己好棒棒,好替單位省錢。
當然,這也會反映在日常生活的品味,以及個人的裝扮上,久了,就俗了。
*花這麼多錢住在高級飯店裡,請你就待在飯店裡,別整天往外跑,好好的、細細的查看一下。
一、恰如其份的裝飾,不張揚也不廉價
高級飯店不一定有華麗的裝璜,但一定會給人很「實」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每一個有質感的單品,光擺在那邊擦拭乾淨,自己就會發光的那種。不會是IKEA的夾板,也不會是輕隔間的薄壁,往往是用指尖觸摸,就可以感受到單品的質感與圓潤。
而且,飯店的花不會有枯萎泛黃掉落一地的葉片無人整理的荒廢感,甚至水面也是清測透亮,那可能是清晨五點,用人力一點一滴最小噪音下維持出來的品質。
坐在設計好的發呆亭裡,你會看見最好的風景,以及最舒服的陽光,每一個角落,都是為了「舒適」而刻意設計過的。
去看看、學學,讓自己的品味不走向「暴發戶」或是「資源回收」路線。
二、不卑不亢的服務,不討好也不高傲
高級飯店的服務生多半是挑過的,不見得是像名模那樣,但絕對是開口就讓人感到舒服,語調也好、音量也好、微笑也好,甚至是多種語言,無論你講得多麼難以理解,你都能感覺到他在聽你說話。
也許試看看請服務生幫你解決問題,在高級飯店裡的服務生,多半是機靈有活力,可以感覺到他們非常想替你解決問題的動力,而互動起來,又不會讓人感到要求很尷尬,分吋拿捏,不慍不火。當然,要記得給小費。
去聽聽、感受一下,兩人對話間音調與聲量及用字、如何接受或拒絕他人的請託,又能什麼技巧讓對方有良好感受,有時候只是調整一點點,就能解決「態度」的問題。
三、不多不少的貼心,不打擾也不冷漠
大媽的大絕,就是總以自我為中心,逼他人接受自己的「好意」。
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是懷孕或是生子,百分之兩百會有大媽過來叫你多穿衣服或是少活動的「建議」;在臨床大媽同事就會叫你不要跟誰太好、誰說你壞話要小心、最近變胖之類的「規勸」,無論你想不想聽,或是聽完心情會不會好,夾著「好意」之名,好像說什麼都成了免死金牌。
在高級飯店裡,不招服務生,他們都不太會主動出現的,但神奇的是,但當你表現有得需要時,他們會瞬間移動到你桌旁,提供給你想要的服務。
那是一種「我要的再給我」的感覺,甚至是預想你的需求,早早替你準備好。而那些我不需要的,像是每五分鐘過來問麵好不好吃?湯好不好喝?碗要不要收?醬要不要補?飲料要不要再倒?菜要不要再加點?要看個變臉嗎?這些並不是貼心,而是干擾。
去感受一下,什麼是在「需要之前」就幫你準備好。
「剛剛好」才是讓你優雅的秘訣
臨床工作很忙,忙得總是只在白色巨塔裡跟家裡之間活動,難得預到假出國玩,總是排了整天從早到晚的行程,飯店,就隨便住一住,又不會待在飯店裡,誰會花這麼多錢住一晚?
於是你的生活接觸的,從便宜的健保開始、精簡的台廠醫材、省錢的單位海報、克難的再利用紙箱,出國也為了省錢,住在便宜隔音差的飯店,早餐吃的也是團體自助餐的粗糙大鍋飯,久了,自己的質感也只是這樣了。
學弟妹們,趁年輕,沒有家累、花錢不需跟誰報備,去住住飯店的行政樓層,去感受一下吃飯都跟一般房型分開的感覺。也許你喜歡,也許你不喜歡,那都是生命的體驗,體驗過了,就踏實了,便不會酸溜溜的用大媽語氣說著:「我們怎麼住得起?」或是「幹嘛住那麼好?」而是「我知道」的那種實在感。
去吧,人生有好多好玩的,去讓自己開開眼界吧!